动一动就天旋地转,咋回事?带你认识“耳石症”
耳石症,这个诊断,只是我们临床上的一种通俗的叫法,其实它有一个“高大上”的名字,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从字面上,我们可以很好理解:第一,这种“眩晕”是一种良性的疾病,不会像脑梗或脑出血一样,出现生命危险;第二,它的发生(眩晕)一般只在体位改变的时候出现,;并且每次眩晕持续的时间一般在1分钟以内就缓解了。
耳石是我们常说的耳屎吗?
我们说的“耳石”,并非耳道内的“耳屎”。耳石颗粒位于内耳的耳石器上,而耳屎位于外耳道内。
耳石既然不是耳屎,那么它从何而来,是真的石头?还是像肾结石或胆结石一样,是后天自己长出来的呢?
耳石颗粒是一种真的石头,研究发现它其实是一种碳酸钙结晶,跟肾结石和胆结石是不一样的。耳石颗粒与生俱来,位于内耳两个耳石器( 椭圆囊斑和球囊斑),每个人都有这个耳石颗粒,正常情况它维系着人体的平衡。如果没有这个耳石,我们的生活将非常痛苦,因为缺少它我们无法维持正常的平衡功能,无法行走,也无法生活。
耳石每个人都有,为什么有的人的耳石会脱落呢?
关于耳石脱落的机制及诱发因素,可能与以下情况有关。
劳累、熬夜、压力大、精神紧张、焦虑等精神心理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导致的末梢循环供血障碍;
女性更年期时,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缺钙;
耳石器老化,导致椭圆囊斑或球囊斑退行性改变。
另外,一些继发性的因素,也可引起耳石脱落,例如:突发性聋;前庭神经炎;耳部外伤;耳朵受到震动;长期一个固定卧位睡觉,耳石因长期重力作用导致脱落等。
耳石脱落后,为什么体位或头位改变后会出现眩晕呢?
并非所有耳石脱落的患者都会出现耳石症的临床表现。只有耳石从耳石器官( 椭圆囊囊斑或球囊囊斑)上脱落后,随着重力的作用异位至半规管内并刺激了半规管内的壶膜嵴时才会出现眩晕。
正常情况下,头部运动时,半规管内的液体冲击壶腹嵴,使人获得运动感觉。当耳石颗粒脱落,异位至半规管后,只要头转动,如翻身、起床、抬头、低头,耳石颗粒就会在半规管内沿管壁滑动,在滑动的过程中,间接地刺激壶腹嵴,从而使人产生眩晕或头晕。
如何确诊耳石症?
耳石非常小,无论是CT还是MRI都无法显示,那么要如何诊断呢?
临床上主要通过体位试验过程中出现的眩晕及位置性眼震来判断哪个半规管内存在耳石颗粒。
人体内耳前庭与眼球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神经反射通路:前庭-眼反射。因此透过眼球的转动方向,可以判断是哪侧的半规管受到耳石颗粒的刺激。
得了耳石症该怎么办?
脱落的耳石颗粒,主要为碳酸钙结晶,常规通过药物治疗无法化解颗粒。目前针对耳石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耳石复位(一种物理治疗方法),成功率可达 93.4 %。
对于一些诊断较困难或耳石复位效果不佳的耳石症患者,建议至专科门诊就诊,进行个体化综合性的耳石复位治疗。
需要复位几次?
临床上,90%左右的患者基本上一次复位后眩晕会明显消除。还有一部分患者则需要多次复位,尤其是对于水平半规管嵴帽结石症,往往需要复位2-3次。
耳石症能痊愈吗?复位成功后还会复发?
耳石症就好像感冒,是可以痊愈的,但存在反复复发的现象。有过耳石症病史的患者,相对更容易复发了,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复发率会呈逐渐升高的趋势。
生活中该如何减少耳石症的复发?
临床上很多原发性耳石症的患者,追问病史,往往没有明显的发病因素,我们建议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改善自身的生活行为方式,或许能减少耳石症的复发。
避免过度紧张、焦虑、劳累;
避免剧烈的体育运动;
避免药物滥用;
保证充足的睡眠;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管理好基础代谢疾病;
适当补充钙质。
耳石复位后仍感觉头晕、不稳感,怎么办?
不少耳石症患者在进行耳石复位后,虽然起床、翻身等体位变化时眩晕消失,但仍有如下临床表现:连续的头晕目眩感;走路不稳感;视物漂浮感。转头或抬头时头晕加重感。
如果存在这些残余头晕的症状,可以适当使用一些抗头晕的药物治疗,如果药物治疗无效,可以辅助前庭康复训练。
耳石复位后,效果不佳,仍反复频繁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无法工作,该怎么办?
临床上的确存在一些顽固性耳石症患者,表现为:反复频繁复发,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反复多次耳石复位,无效果或效果不佳;耳石复位后存在持续的头昏感、偶尔变动头位或稍转动头位出现晃动感,药物治疗或 Brandt - Daroff 前庭康复训练效果不佳。
存在上述这些情况时,应该进一步完善影像学和前庭功能检查。在综合评估、排除其他眩晕疾病后,对于这些顽固性耳石症患者,可以采用手术治疗,目前应用最多的手术治疗方法是半规管阻塞术。
若怀疑有耳石症的情况,应尽早完善相关检查,并及时进行专业的复位治疗。
本文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眼耳鼻喉-头颈外科主任杨军主任医师
摘自上海新华医院微信公众号